首页 / 声音图书馆 / 音乐内容 / 音乐漫谈 / 音乐漫谈7 | 文艺复兴的音乐景象(三):威尼斯乐派与歌…
音乐漫谈7 | 文艺复兴的音乐景象(三):威尼斯乐派与歌剧的发展
2018-11-23

威尼斯是意大利仅次于罗马的重要城市,随着文艺复兴达到巅峰时期,威尼斯成为整个世界的音乐文化的标杆地。


上一期我们已经介绍了世俗音乐,这一期就要来讲讲宗教音乐了。

而这一切,我们要从一座教堂说起。

圣马可大教堂是当时威尼斯宗教音乐文化的中心,在这里举行的既有教会的重要仪式,又有国家的庆典活动。

                                               

1

 


复合唱风格(Polychoral Style)”是圣马可大教堂特有的宗教音乐形式,开创这种风格的是担任圣马可大教堂唱诗班指挥的维拉尔特(Adrian Willaert,1490-1562)(我们上一期已经提到过他)。

他将唱诗班分成两组合唱团在教堂大厅两侧相对而唱,时而交替,时而相合没,从而带给人们更具有层次感,更加立体的音乐感受。这张由牛津卡梅拉塔合唱团(Oxford Camerata)演绎的维拉尔特所创作的弥撒作品就可听出这种风格给人带来的比以往更丰富的感受。


2

 


另一方面,威尼斯乐派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管风琴家,他们开始致力于器乐音乐创作。这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帕多瓦诺(Annibale Padovano,1527 - 1575)与梅鲁洛(Claudio Merulo,1533-1604)。

他们是圣马可大教堂最早的两位管风琴大师,“托卡塔(Toccata)”——这种富有自由即兴式的键盘音乐体裁就是在这两位大师的手下悄然诞生与发展。


3

 


安德烈·加布里埃利(Andrea Gabrieli,1533-1585)是维拉尔特的学生,他是圣马可大教堂的管风琴师,也是一位作曲家。

由于常年在圣马可教堂的音响环境下工作,他将复合唱风格与他的管风琴进行融合发展,在经文歌中加入了管风琴独奏的段落,为巴洛克音乐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4

 


然而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安德烈·加布里埃利的侄子——乔万尼·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1554-1612),他的大胆尝试使他对于音乐的贡献远远大于前人。

假如把两个以上的合唱组全部换成器乐组,那会是什么样的景象呢?

没错,这就是后来由巴洛克时代充分发展起来的协奏曲(Concerto)风格。

在乔万尼创作中,最著名的一部就是创作于1597年的《圣乐交响曲(Sacrae Symphoniae)》了。

他将复合唱风格引入到了器乐协奏中,从而为近现代配器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他通过自己的学生海因里希·许茨(Heinrich Schütz,1585-1672) 把威尼斯乐派的音乐延续了下去。

许茨是德国17世纪巴赫之前最伟大的作曲家。通过他,乔万尼对德国音乐后来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

 


推荐一张演绎乔万尼·加布里埃利作品的唱片,这张专辑里就有那部著名的《圣乐交响曲(Sacrae Symphoniae)》


6

 

 

公元1600年,音乐形式已经涵盖了神圣与世俗,器乐与声乐,时代已经成熟,需要创造一种更加饱满充实的形式。

可以持续整晚,让观众们久久沉迷——歌剧诞生了。

我们上一期介绍意大利牧歌的时候提到过蒙特威尔第(Claudio Monteverdi,1567-1643),意大利晚期著名的牧歌大师,是歌剧发展的关键人物。

他是史上十大最具影响力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历史上第一位在当今国际乐坛享有盛誉的作曲家。


7

 


在他的努力下,歌剧从不值一提变成光芒万丈。

在歌剧中,音乐为剧情服务,它必须表现复杂甚至矛盾的情感。蒙特威尔第花费数年,从牧歌创作中找到了新的方式来实现——他重构了和声。

《O Mirtillo,Mirtill`Anima Mia(哦,桃金娘,桃金娘,我的灵魂)》这首创作于1605年的歌曲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反响。

在这首歌曲中,我们能听到蒙特威尔第在摆弄各种和弦的组合,尽管它们听起来不怎么悦耳,但我们却能从中感觉到不同的情绪。他刻意地混合一些冲突的含有不和谐音的和弦,创造出一种奇特、迷离的声音效果。


 

蒙特威尔第的第一部高质量歌剧是《奥非欧(L'Orfeo)》,他使用全新的大规模器乐编制,他通过角色讲述故事,向观众们直抒胸臆,在当时,歌剧《奥非欧》几乎处处是创新。


8

 


除了《奥非欧》,蒙特威尔第还有两部非常经典的歌剧——《尤利西斯的归来》、《波佩亚的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