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声音图书馆 / 音乐内容 / 音乐漫谈 / 音乐漫谈8 | 巴洛克时代(一)
音乐漫谈8 | 巴洛克时代(一)
2018-12-07

蒙特威尔第在音乐上所展示的发明精神,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被后继者热切地传承下去。由他所开启的新音乐时代,在西方音乐史中被称为——巴洛克时代

这时的音乐进入了一次繁荣发展的时期,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像同时期的其他领域的技术一样。

 


这是教会坚不可摧的霸权开始土崩瓦解的时代。

凡人们担负起重新创造周遭世界的重任,从哥白尼,伽利略,达芬奇,开普勒,到帕斯卡,莱布尼茨,牛顿。人类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强大过,无止息的创造力不断思索着如何计算、了解与探索大自然的方法。

作曲家们从未忽略科学与音乐之间的连结,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1656年世上第一个摆钟的发明,基于伽利略所研究的钟摆物理学,由荷兰科学家惠更斯所设计。


1

 


在此之前,音乐家们用来标示音乐速度的名称,比如:”Allegro”(快速的,快板),”Andante”(适当的,行板),”Largo”(非常缓慢的,广板)。

它们没有一个准确的可以量化的单位值,全凭作曲家们率性而为。事实上现代人去演奏这种没有准确节拍标示的古音乐时,并不能完全复刻出当时音乐的速度。我们只能通过研究古乐器,通过测量演奏这种乐器的一个单音能维持多久的时间,再与古乐谱上最长的音符相比较,从而粗略的估计作曲家对于他们音乐的快慢标准为如何。

1690年,法国人劳列(Etienne Loulie)制作出了第一台音乐节拍计时器,尽管可能并不太准确,但它让音乐在时间上形成有机械规律的节拍成为了可能性。而世界上第一个实用又精确的节拍器,普遍认为是1816年由奥地利工程师梅尔索(Johann Maelzel)制造。


2

 



伽利略对于单摆运动的发现,让之后的作曲家对音乐速度有了更明确的标示,然而他们创作的音乐有很大部分得益于伽利略的父亲——文森佐·伽利略(Vincenzo Galilei),他发表有关音乐物理学的论文,强调适当运用不和谐音的技巧——利用相互对立碰撞的不同声音以形成张力,受他的观点影响最大的就是蒙特威尔第。


而在之后,也影响了几乎所有17世纪的意大利作曲家。毫无疑问,从1650年到1700年间,意大利在音乐领域称霸了全欧洲,从那些国际音乐词库都是意大利语就可以看出。


比如

用来定义曲式的:协奏曲(Concerto)、奏鸣曲(Sonata)、神剧(Oratorio)、歌剧(Opera)等;

用来定义速度的:节奏(Tempo)、急板(Presto)、快板(Allegro)、行板(Andante)、广板(Largo)等;

用来定义演奏技巧的:连奏(Legato)、断奏(Staccato)、拨奏(Pizzicato)、琶音(Arpeggio)等。


3

 

 

意大利当时发达的音乐还促进了乐器的发展,据说小提琴,自16世纪以来就没有太大的变化。

现今保存下来的符合现代设计且最古老的小提琴,是在1564年,由来自意大利的北部小城克雷莫纳的制琴师——阿玛蒂(Andrea Amati)为法国国王查理九世所打造的。

阿玛蒂家族的工作坊随后也被克雷莫纳的其它家族效仿,比如到现在依然十分著名的小提琴制琴家族斯特拉迪瓦里(Stradivari)与瓜奈里(Guarneri)。


4

 


无论是音乐还是乐器,起源地意大利的影响力在那个时候正不断影响着周边国家。


1660年,作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婚礼庆祝活动内容之一,意大利作曲家卡瓦利(Francesco Cavalli,1602-1676)所创作的《赛尔斯(Xerse)》在巴黎卢浮宫上演。

两年后,卡瓦利随即在杜乐丽宫殿演出他的另一部作品《大力神情人(Ercole Amante)》。


5

 

 

不过,比起意大利歌剧,法国人更钟情于自己的芭蕾舞剧。

尽管芭蕾孕育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但真正的发展盛行起来,还是在法国的路易十四王朝。路易十四喜爱芭蕾舞剧,且本人就是一位卓绝的舞蹈家。

而另一位法国芭蕾舞剧推动者,法籍意大利作曲家吕利(Jean-Baptiste Lully 亦Giovanni Battista Lulli,1632-1687),他出生于佛罗伦萨,自1653年就在法国宫廷的芭蕾制作乐团担任音乐总监与作曲工作。之后1661年晋升为皇家音乐总监,并在同年加入法国籍。


6

 


在吕利与路易十四的相互合作下,芭蕾舞剧的优美音乐与变化多端的形式很受法国皇室贵族们喜爱。提琴是那时候最主流的乐器,路易十四的父亲——路易十三曾在1626年组织一支配备了24把小提琴的乐团,叫做“国王的24小提琴(Les vingt-quatre violions du roy)”。

事实上组成这支乐团的弦乐器并非全都是小提琴,它包括了五个声部:6把四弦小提琴,其音调与现代小提琴相同;然后12位乐手分为三组同时演奏三种不同尺寸大小但调音相同的中提琴;以及6把类似大提琴的乐器。

路易十四承袭前人对音乐的重视,于1656年扩大乐团的编制,重新命名为“大乐团(La grande bande)”。

吕利在某些芭蕾舞剧演出中,会在弦乐队中补充木管、铜管甚至敲击乐器,至此,管弦乐团的原型出现了。


7

 

 

对于法国的皇宫贵族而言,凡尔赛宫上演的芭蕾舞剧并非只是用来愉悦打发时间而已,它其实是一种高度政治性的社交行为。其变相的寓意旨在给予路易十四威信、权力与荣耀。芭蕾舞剧通常会以一段全器乐演奏的乐曲作为开场,而由 “大乐团”合奏起来更显得场面的庄严与大气磅礴。



“序曲”,法语中叫“Ouverture”,而意大利则称之为“Sinfonia”。这一形式很快被歌剧借鉴,且“Sinfonia”的篇幅变得越来越长最终演化成了“Symphony”——交响曲。不过这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在交响曲形成之前,还有一段路要走。

而现在,一种新的意大利音乐风格很快地将再度主宰整个欧洲,它将法国的芭蕾舞剧和歌剧远远抛在身后。协奏曲(Concerto)即将诞生,而它的教父,是身兼作曲家与小提琴演奏家的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我们下期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