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声音图书馆 / 音乐内容 / 音乐漫谈 / 音乐漫谈9 | 巴洛克时代(二):阿尔坎杰罗·科雷利(Ar…
音乐漫谈9 | 巴洛克时代(二):阿尔坎杰罗·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
2018-12-21

本系列文章已经进入了巴洛克时代,从本篇开始,我们将逐一介绍这个时代的伟大音乐家的生平,贡献及其代表作。第一位便是有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教父之称的科雷利Arcangelo Corelli,1653-1713)。


图片6



科雷利出生于意大利富西尼亚诺(Fusignano)的一个普通的家庭中。1672年,年仅19岁的科雷利造访了巴黎,作为一名小提琴手出演当时的芭蕾舞剧。不过据说,他并没有加入吕利的大乐团,反而因为被嫉妒而赶走了。后来他回到祖国意大利,来到了罗马,并在那里度过人生大部分时间。他成为当时意大利文化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晚年十分富有且受尊重,1713年过世时被厚葬于罗马的万神殿。


图片7



在意大利这样一个热爱小提琴的国家里,科雷利是第一个因技巧精湛而成名的小提琴演奏家,他的演奏风格在当时为弦乐器的发展树立了典范。而科雷利在音乐史上的贡献也是发展了小提琴音乐艺术,写出很多卓越的小提琴作品。科雷利是意大利小提琴学派的奠基人,尽管他的用音从不超过第三把位,但在恰当的音域中交互反复着简单的旋律,并且它的旋律在运动时有一种规律却不致乏味的可预测性。他把意大利的声乐写法移植到小提琴上,很多慢板乐章都写得非常抒情、委婉,如同人声。


图片8



从1680年起,科雷利就开始进行创作,用更统一而简单流畅的旋律,来取代过去那种繁复交织却又各自独立的声部,以键盘与大提琴紧密相扣来协助,支撑高音域的两把小提琴音的交互作用。而科雷利最伟大的改革贡献是完善了一种音乐对比上的形式——在音乐中对于乐句音量大小的操控。

对十七世纪时的器乐而言,碍于技术与乐器的构造,想要让声音慢慢变小或逐渐变大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举例来说,一把17世纪的小号是无法将声音吹小声的,而17世纪的古键琴只要站在离它超过六米的距离,就无法听到它的声音。比起逐渐改变音量,作曲家似乎更倾向于选择落差较大的音量对比,就像绘画技巧中处理光影的“明暗法”

科雷利所做的正是创造了音乐上的“明暗法”,将一个规模较大的弦乐组与较小的弦乐组的音量落差产生对比,并在音乐中将两者交互切换。由编制较大的乐团演奏的作品称作“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而人数较少的称作“小协奏曲(Concertino)”。


图片9



科雷利的作品在后人的收集编辑下共有六部

第一号作品——Op 112首三重教堂奏鸣曲,写于1681年;

第二号作品——Op.212首三重室内奏鸣曲,写于1685年;

第三号作品——Op.312首三重教堂奏鸣曲,写于1689年;

第四号作品——Op.412首三重室内奏鸣曲,写于1694年;

第五号作品——Op.512首独奏奏鸣曲,写于1700年;

第六号作品——Op.612首大协奏曲,创作于1682年。

 

由于作品中专业名词比较多,为方便大家理解,在此解释一下。“奏鸣曲”一词来源于意大利语sonare,意为发出声响,早在16世纪时泛指一切器乐曲,与声乐曲相对。到了17世纪,由五段以上对比性乐段组成的器乐合奏作品一般被认为是奏鸣曲,在巴洛克时代,“三重奏鸣曲”是当时奏鸣曲的重要体裁,通常有两种形式:“教堂奏鸣曲”是为所教堂创作的乐曲,“室内奏鸣曲”是为皇宫贵族享乐所创作的乐曲。

 

虽然被称为“三重奏鸣曲”,其实需要四个演奏者,两把小提琴(或长笛之类的高音乐器),大提琴(或其它低音乐器)与键盘乐器(古键琴或管风琴)组成的“通奏低音”。科雷利的前四号作品都属于“三重奏鸣曲”。

 

科雷利的教堂三重奏鸣曲几乎都是四个乐章,通常由慢——快——慢——快的次序结构组成。通常第一个慢乐章营造出一种尊贵、庄严的气质;紧接着的第二快板乐章是整个套曲的重心,主题内容都会在这里显示;中间的慢乐章用来抒情勇于表现赞美;最后则在无忧无虑的轻快乐章中结束。

科雷利的室内三重奏鸣曲,通常在开始时有一个前奏,然后是两三首依照正常组曲次序的舞曲。他的许多室内三重奏鸣曲的前两个乐章都保持了教堂奏鸣曲的严肃性质及其外观形式。

我们可以从平诺克(Trevor Pinnock)与英国协奏团(English Concert)的这张专辑《Corelli: Trio Sonatas》,来感受科雷利三重奏鸣曲的魅力。专辑收录了科雷利第一号与第二号作品的部分曲目。


图片10




相对于前四号作品,科雷利的后两部作品更为著名。第五号作品,12首独奏奏鸣曲。它的编制是:一把小提琴,大提琴与古键琴组成的“通奏低音”。其中第1-6首是教堂奏鸣曲;7-11首是室内奏鸣曲;第12首是最著名的《福利亚(La Folia)变奏曲》。在科雷利的三重奏鸣曲作品中,小提琴很少出现超过第三把位的音,也很少出现极低音、极快的乐句,或是困难的双音。但《福利亚变奏曲》却完全不同,以16个小节作为单位进行一系列变奏,整首曲子一共出现了23次变奏,它是学习古典小提琴弓法最好的高级练习曲。曲子旋律取材于葡萄牙和西班牙民间,几乎所有的变奏都是规整又有公式化的,也都对应了和声的要求。变奏的变化速度由快板、柔板等又回到快板,拍子的频繁变化在变奏曲中非常少见。而它的旋律也在两个声部中变化着。

由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演奏的这张《Corelli: 12 Violin Sonatas, Op. 5》,完整的收录了科雷利的第五号作品。


图片11



科雷利的第六号作品,12首大协奏曲,它的编制是双小提琴与大提琴主奏群,以及可有可无、用以加强声音的双小提琴、中提琴、低音乐器组成的协奏群。可以看出它其实是从三重奏鸣曲形式发展出来的。


作品中前8首是教堂协奏曲,为教会仪式所用;后4首是为宫廷娱乐所用的室内协奏曲。其中以第8首,g小调《圣诞协奏曲(Christmas concerto,Op.6,No 8)》最为出名,共有6个乐章

1.极慢板,在对位法相叠之下,制造出圣诞节的气氛,表现出一种深沉平静的感觉;

2.快板,大提琴独奏快速的8分音符群,上面由两把主奏小提琴旋律交织发展;

3.慢板——快板——慢板E大调,以优雅的分解和弦主题追逐而成慢板,洋溢着圣歌般深沉的情绪;

4.很快的快板,庆祝基督诞生;

5.快板开头主题在第二段再现后,经过过度乐曲段落而平静的结束,直接进入第六乐章;

6.田园曲最慢板,G大调,是牧歌形式的西西里舞曲。因《圣经》记载,基督诞生时,有牧童在吹笛子,这种田园曲模仿牧童吹笛的氛围达到优美而崇高表现情绪。


由平诺克(Trevor Pinnock)与英国协奏团(English Concert)演奏发行的这张《Corelli12 Concerti GrossiOp.6 》完整的再现了科雷利的第六号作品。


blob



本期科雷利的介绍就到这里,下一期我们将要介绍的是将意大利提琴协奏曲发扬光大,也是一位小提琴家的巴洛克时代巨匠——维瓦尔第Antonio Vivaldi,1678-1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