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声音图书馆 / 音乐内容 / 声音百科 / 深度解密 | 在教堂听音乐的泪点
深度解密 | 在教堂听音乐的泪点
2017-11-03

教堂音乐


有人会奇怪为什么在教堂里听弥撒曲、经文歌、圣歌等音乐会心生感动而流泪。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在教堂里听到的这些音乐。

浪漫主义者们会认为音乐创作是发自内心,出自创作者的真情实感,而这种创作冲动不受任何约束,是完全自由意志的完整体现。

大家的脑海里或许还会浮现出这样的场景:一位或饱经沧桑或古灵精怪的音乐创作者在一个烟雾和昏黄灯光相互缠绵的空间里,坐在一架钢琴前,一手时断时续的弹奏着,一手则握着一根羽毛笔在键盘空余处的白纸上记录着乐谱。这样的人通常一边在与音乐之神交流,一边在实践者着神的意志,于是一部伟大的音乐作品就产生了......


1

我们的想象中伟大作品都是这样诞生的



但,事实也许不是这样,有些时候可能是完全相反。

也许音乐人在创作的时候会不经意的,本能的让作品去迎合现有的格式和构想的环境。

下面给大家举例:


2

这样打击乐表演更适合在户外,室内所有声音会混到一起

 


有人认为照片中的乐器是当地随手可得的材料制作而成,因此便利性决定了音乐的本质。

然而我更倾向于这些乐器都是精心打造、挑选、制作出来的,天衣无缝的配合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听觉效果与社会情景。

这种音乐无论在音效上还是结构上都能与演奏地点完美搭配。这样的音乐会自行演化,融入现有情境。

然后,假如同样的音乐如果把演奏地点换为体育馆或是大教堂会呢?那这些打击乐必然会变得模糊、嘈杂和混乱不堪。

因为在这样的空间里,残响时间很长,多半超过4秒,如此一来,几秒钟前的鼓点和正在演奏的鼓点会重叠、碰撞;频繁转调的曲式会呈现出不和谐的声响堆叠。

教堂和庙宇之所以有魅力,是因为它们重塑了洞穴的空间与音效,而洞穴正是古代人类表达心灵渴望及相互充分交流的地方(神学大师Joseph Campbell的观点)。


3

南非境内的一个大洞穴

 


可以得到的结论是,最初的音乐创作者们在这样的环境里创作音乐,所考量的也一定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有最悦耳的音乐形式:使用很长的音符,缓慢的速度、避免转调的旋律最能完美的展现并强化这类场所超凡脱俗的氛围,这就是——教会调式。

 

4

米兰主教大教堂

 


还有,合唱形式本身可以开启人的恍惚情绪密码。

 


这也就回答了为什么进入教堂听颂歌会感动到流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教会调式的逆向音乐创作。

有些朋友愿意从心理学的层面来剖析成因,但是我想说的是,进入教堂听到音乐才是开启心理的钥匙,所以重点在于这把打开情绪密码的钥匙。


5

教会调式的产生是因为教堂的建筑声学的特质

 


说到这里还想纠正一个错误的观点——很多人认为中世纪之所以和声“简单”,是因为作曲家尚未掌握复杂的和声运用。

我认为事实上是在教堂这种场所,音乐创作中加入复杂的和声,效果会十分的糟糕。

复杂的和声和单音音乐的大量应用只是一个选择,因为中世纪的音乐几乎都在教堂,因此大量运用单音音乐是更为正确的选择。